他们问我爱上你要多少时间,其实只用了第一眼的瞬间初次约会有几个雷区不能踩?
原标题:他们问我爱上你要多少时间,其实只用了第一眼的瞬间 | 初次约会有几个雷区不能踩? KY作
原标题:他们问我爱上你要多少时间,其实只用了第一眼的瞬间 | 初次约会有几个雷区不能踩?
KY作者 / 咯咯
编辑 / KY主创们
刚过去不久的假期里又掀起了一股“相亲热”,单身的男女青年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入了相亲大军。然而,身边许多期望通过相亲找对象的人,却要么在见面后觉得不合心意,要么就是在等待对方再联系中不了了之了。
除了相亲以外,最近网恋也在渐渐成为一种热门的脱单方式,微博上更是出现了一大波网恋奔现的表情包。只可惜,也有很多人的网恋奔现计划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夭折了。
可见,初次见面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。在譬如约会的很多场合中,说是第一印象定成败也不算夸张。话不多说,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第一印象的知识,以及一份诚意的初次约会指南。
通过“第一印象”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是非常深远的。虽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准确的,但却是最鲜明、牢固的,并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。要说第一印象的重要性,不得不提的就是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的著名的首因效应(Primacy Effect)——一种人们在形成判断时先入为主的心理偏误。
在一个关于首因效应的经典研究中,心理学家Solomon Asch给了被试一组关于一个人性格的形容词,并让他们评价具有这些特质的是一个怎样的人。实验的被试分成了两组,分别看了关于A或B的描述。
A:聪明的,勤奋的,冲动的,挑剔的,固执的,善妒的
B:善妒的,固执的,挑剔的,冲动的,聪明的,勤奋的
可以看到,对这两个人的描述除了排列顺序以外,其余是一样的。所以理论上,他们应该会收到差不多的评价。但研究结果告诉我们,人们并不理性:在描述完全相同的情况下,A被认为是一个努力、有野心、有行动力的人;而B则被贴上了小肚鸡肠、缺乏同理心等负面的标签。
从积极到消极的排列顺序让人们对A形成了良好的第一印象,但从消极描述开始的B却给人留下了不那么好的形象。
第一印象不仅在某种程度上主宰了人们的判断,它还会持续地对两人之后的交往造成影响(前提是第一面失败后,还有机会再交往……)。
在一项研究中,学生们在一开始被要求互相自我介绍,接着他们会被问及对他们未来关系的预期,并回答问题来对他们配对的同伴进行评价。
接着,学生们在数周内都会在同一个环境中进行交流和接触。结果显示,即便在之后的两个多月内学生要被迫与他们最初配对的伙伴交流,他们对彼此最初的评价依然在关系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。
研究者指出,本以为对他人的第一印象会随着更多、更深入的沟通和了解逐渐失去它的影响力,但实际上最初的感觉依然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。除非一个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在不同设定和情境下多次得到较大的“反转”。
我们对初印象的依赖,
与我们对“不确定”的恐惧有关
不确定性降低理论(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)的提出者Berger Charles和Richard Calabrese认为,对我们而言,在与陌生人初次相遇时最要紧的目标,就是在接触过程中尽可能地消除不确定性,提高交流和对方行为以及两人未来关系的可预测性。
我们对未知和不确定有着天然的排斥和恐惧(Rosen &Donley, 2006)。因此,在与他人接触时,我们会倾向于在很短的时间内,根据十分有限的信息作出对一个人的判断。
于是,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,我们会根据角色图式(role schema)或是刻板印象来帮助自己做出判断。比如根据对方的穿着、职业、谈吐方式等特点将对方贴上某一个群体的标签,来帮助自己在短时间内了解Ta。
美国心理学家Ann Demarais和Valerie White(2007)在他们关于第一印象的书中写到了第一印象在作用时的三个特点:
人们会在之后的交往中探寻与第一印象相符的信息,而极少在意与第一印象相悖的事情,甚至忽略那些与自己判断不符的言行。
人们倾向于将初次见面的人的行为归因为其人品或个性的反映,而不关注可能的外部环境因素(e.g. 一个看起来怒气冲冲的人,人们会觉得他平时就性格暴躁,很少想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不好的事)
人们在看到他人具有某个优点时,就会假定Ta还有其他与之相关的优点,即使事实可能并非如此(缺点亦然)。比如,一个人不善言辞,就假定Ta应该是个孤僻、乏味的人。
从这些特点中能够发现,第一印象就像一个过滤器,人们通过这个过滤器看对方。这和完型心理学中观点类似——我们通过旧信息形成一个貌似可信的框架,在框架中去解释新的信息,新信息最终都会被整合进这个已存在的框架之中。
1. “我想让你知道我很牛x,但又不想让你发现我自恋”
第一次约会,我们难免会想让对方多了解自己的优点,想要不动声色地推销自己。此时,很多人会使用一种错误的表达策略——故作谦虚的自夸(humble bragging)。
“最近在上海市中心看中了两套新房,可惜人穷只能选一套。”
“我都不知道当年是怎么在哈佛毕业的,全靠运气罢了。”
“我其实不太会化妆,昨晚还熬夜,今天简直颜值低谷。”
“我能力真的很一般,年薪才刚过百万。”
……
读完以上几句看起来十分厉(qian)害(bian)的谦虚自夸,想必你已经精准地get到了这个词的意思。这种表达方法最大的特点,就是假意自嘲来掩饰自夸,一句话里涵盖了抱怨和自谦,炫耀和显摆等矛盾的原素在其中。
一项最新研究发现(Sezer, Gino & Norton, 2018),在参与调查的样本中,有超过70%的人都顺利回忆起至少一次自己谦虚自夸的例子(数据上没有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)。
但研究结果表明,这个大家广为使用的策略比直截了当的自夸更招人讨厌。研究对比了谦虚自夸和直接的自夸,发现人们不仅能一眼看穿前者的“假谦虚”,并且认为这种方式更不真诚,也更不愿意向谦虚自夸者提供帮助。
2. “我今天不在最佳状态,会不会被Ta发现?会不会给我扣分?”
当身处约会对象面前时,很多人会放大自己身上一些微小的不足、不完美,并且高估这些细节可能带来的影响。但这实际上是一种“聚光灯错觉”,其实他人很难留意到一些自己看来很明显的细枝末节。
我们了解自己,所以对自己一点细微变化也能轻易察觉(“今天刘海没有平时服帖”、“今天这双鞋和这件上衣不太配”……)。于是,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其他人也会像我们自己一样立刻注意到这些“缺陷”,或是不完美。
因此,有的人在约会时会因为对这些细节太过在意,而表现得很别扭,并不断地把注意力放到自己担心的地方,像是频繁拨弄自己的头发,反复调节衣领的位置等等。但不难想象,这样做反而会影响自己的状态。
一方面,约会时的注意力本就应该更多的投入到对方,以及两人之间的相处上。除此之外,我们曾在文章中多次提到的“自证预言”也可以说明,如果你一直把注意力放在自己一开始担忧的事上,你不希望的结果就可能真的发生。
这背后的原理是,先入为主的信念(e.g. “我今天戴了隐形眼镜,会不会看起来很奇怪“),无论正确与否,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到人的行为(e.g. 试图用手遮住眼睛,避免与对方对视),最后导致信念成真(e.g. 对方因为你不愿意和Ta有任何的眼神接触,而误认为你对Ta无意)。
3. 只关注自己想关注的信息,只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事情
很多约会失败的人没有注意到的是,他们不论是在准备约会,还是进行约会时,都是一切以自我为出发点的。
比如,在预定餐厅时只想着“我爱吃什么”、“我觉得什么好吃”,而不去试着调查对方的口味。在事前准备聊天的话题时,脑子里净是自己感兴趣的、擅长的,而不去做一些“对方可能感兴趣的”功课。
与这样的人约会,你会发现Ta从头到尾都在讲与自己有关的事。即便是问你问题,也一定是自己想知道的。一旦你说到Ta不了解、或是没兴趣了解的事,Ta就要么直接岔开话题,要么立刻表现出一副兴趣索然的样子。
坐在这样的约会对象的对面,会使人陷入一种既尴尬又无聊的状态。但这样的人往往缺乏自知之明,他们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努力找话题,在孜孜不倦地活跃气氛,甚至还会反过来指责你的“冷淡”。
但他们并不明白,对于对方而言,这与其说是一场两个人的约会,不如说是欣赏了一出Ta一个人的表演。
Ann Demarais和Valerie White(2007)提出,在约会中人们往往最关心“我的自我感觉”(我今天表现如何?),“我对Ta的感觉”(我喜不喜欢Ta?),“Ta对我的感觉”(Ta对我有好感吗?),却经常忽略最重要的一点,那就是对方在这次约会中的自我感觉。
你也许不会意识到你对别人的情绪、感受和自我认知产生的影响。察觉到这一点不容易是因为它并非源于自我内部感受,我们不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。但,如果你能将关注的重点从自身转移到对方的感受时,就有机会留下更好的第一印象。要做到这点,以下三种方法或许值得一看:
1. 表达欣赏
几乎没有人不喜欢被人欣赏和受到肯定的感觉。当你让别人知道你看到、关注并尊重Ta的优点时,就是你表现出欣赏的时候。
约会不是一场较量,不吝啬你的欣赏和赞美,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善意,并给予Ta回以善意的机会。当然,为了赞美而赞美是不可取的,这会适得其反,让人尴尬。你所表达的欣赏是要基于事实的,更是要发自内心的。
2. 找寻、制造共同点
建立好感、拉近距离的一个重要的方法,就是给予对方归属感。为此,你需要传达“我和你是一类人/我们是同一个立场”的讯息。如何迅速地让对方对你产生“你和我是一类人”的感受呢?
一种简单的做法是动作同步。比如当对方因为大笑而捂住嘴巴时,你也可以将手放在脸颊,但不要太刻意,不然对方可能会疑惑“你为什么学我”、进而感到冒犯
另一种做法是表达共情:让对方感到你能理解或体会Ta的感受,和Ta站在一起。但共情不是简单的一句“我理解你”,而是要做到点出“对方此刻的情绪”和“为什么会导致这个情绪”。此外,你也可以选择适当地自我暴露,分享一些自己和对方相似的经历,来引起对方的共鸣。
3. 给对方启发
人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,我们喜欢获知新的信息,发现有趣的现象或观点,人们会为知识面的扩充而感到兴奋和愉悦。话题不一定要是什么艰深的读物或是复杂的政治事件,可以是工作中的好玩的新鲜事,你对热播电影的独到见解,或是在杂志上的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结果。
这种启发可以是纯分享性,比如你看到或听到的趣事,但更好的做法是加上你自己的解读或有价值的洞察。
如果在与你的交谈中,对方获得了若干个“欸——还有这样的事”、“哎,这个观点有意思”的瞬间,Ta对你的好印象就很大概率可以促成你们的下一次约会了。
4. 最后一个小贴士:穿红色
研究发现,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,身着红衣都会让他们在异性面前更有吸引力(Kayser, Elliot & Feltman, 2010; Elliot, et al. 2010)。
研究者们发现,比起穿着其他颜色(i.e., 白色,绿色或蓝色),当女性身着红衣时,男性会更和她们有更多的互动;在和她们交流时问更多亲密的问题;并且坐得离她们更近。而当男性穿着红色时,女性会认为他们有更高的社会地位,且更具性吸引力。
如果身着红衣对你来说有点“over”,不妨就从佩戴显眼的红色配饰开始吧~
不知道看完今天的文章,对下一次约会你有没有多一点点信心呢?
以上。
References:
Asch,S. E. (1946). Forming impressions of personality. The Journal of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, 41(3), 258.
Berger,C. R., & Calabrese, R. J. (1974). Some explorations in initial interactionand beyond: Toward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. Humancommunication research, 1(2), 99-112.
Demarais,A., & White, V. (2007). First impressions: What you dont knowabout how others see you. Bantam.
Elliot,A. J., Niesta Kayser, D., Greitemeyer, T., Lichtenfeld, S., Gramzow, R. H.,Maier, M. A., & Liu, H. (2010). Red, rank, and romance in women viewingmen.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: General, 139(3),399.
NiestaKayser, D., Elliot, A. J., & Feltman, R. (2010). Red and romantic behaviorin men viewing women.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, 40(6),901-908.
Rosen,J. B., & Donley, M. P. (2006). Animal studies of amygdala function in fearand uncertainty: relevance to human research. Biological psychology, 73(1),49-60.
Sezer,O., Gino, F., & Norton, M. I. (2018). Humblebragging: A distinct—andineffective—self-presentation strategy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114(1), 52.